长安大学

强化思政引领力 以“大思政课”赋能交通人才培养
  
中国交通报 2024年12月19日 第8363期 第7版

立德树人

□ 王振宇 王珏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六力”之首,思政引领力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锚定的方向,也是交通人才培养和交通教育实践的重要遵循。

  交通教育是我国系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长安大学高度重视在办学实践中强化思政引领力,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和生命线工程加以推进。

  近年来,长安大学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提升学生扎根艰苦行业、服务西部地区的使命担当,形成了“课堂融通、平台融汇、师生融合”的交通运输行业特色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充分凝聚行业资源、力量和智慧,将培养厚植家国情怀的行业领军人才作为育人目标,以大视野大格局推进思政引领力深度融入教学。


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集体磨课。


教师讲授“大思政课”。本文图片由 长安大学 提供

多元课堂交互融合 全方位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蕴含的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等内涵,既是对传统思政课内容形式的丰富与拓展,又凝聚着党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规律的认识。打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必须善用“大思政课”,以全面育人新格局增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政引领。

  长安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秉承“思政引领、行业赋能”理念,精心构建以思政课堂为核心、行业优势为支撑、专业课程思政为辐射、社会实践课堂为依托的“大课堂”育人体系,形成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动态育人闭环。这一系统不仅深度融合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贯通与相互渗透,构建起内外互动、纵深发力的育人“同心圆”,推动思政教育在行业文化、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中深度生长。

  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深度塑造学生思想政治认知、价值观念与家国情怀的重要责任。其内容不仅紧扣国家战略和时代主题,还与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思政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认同的深度内化。长安大学借助《交通强国》《弘扬“两路”精神》《交通文明》等校本特色课程,向学生传递行业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增强文化认同与责任感,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扎实专业能力,又具有社会担当与时代使命感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则通过将行业价值与社会责任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深化学生对学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双重认知。课程思政不再是单纯的附加内容,而是将行业背景、时代需求与社会伦理无缝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国家战略的深度认同和对行业发展的热情。通过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术能力与专业素养,更在其思想深处种下了为国奉献、服务社会的种子。

  社会实践课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长安大学借助《向下扎根:从农村交通读懂中国》《坚守隧道人生》等具体实践,将学生置身于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与最基层。通过真实的社会体验,学生能够在感知与体悟中深刻理解交通运输行业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意义,在强化行业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这不仅实现了情感内化与实践外化的双向作用,更增强了学生的行业自信与家国情怀,推动了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的紧密结合。

  思政课堂的价值引领、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的实地体验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认同。通过多元课堂的交互融合,长安大学实现了教育过程的闭环化与持续化,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行业发展、国家建设的深刻认同,也为学生个人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引导,让知识体系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心中无缝衔接,同时还推动了实践经验与理论认知的双重升华。


师生赴工程建设一线观摩学习。

“三色”资源融汇育人 师生联动共享共学

  为推动教育功能的全链条协同运作,长安大学构建了以行业特色为主线,“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蓝色(现代化建设成就资源)”“绿色(乡村振兴实践资源)”融汇育人的平台闭环,形成了行业优势贯通、“三色”资源互补的平台群。

  通过深度挖掘陕西红色资源,打造“红色交通数据库”“抗日战争红色生命线”等“红色”育人平台;围绕交通现代化建设成就,构建“港珠澳大桥与长大人”“大兴机场中的长大精神”等“蓝色”育人平台;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覆盖物流产业提振、交通人才培养等在内的“绿色”育人平台。同时,长安大学围绕“‘红色’引领价值认知、‘蓝色’涵育行业自信、‘绿色’体现实践效能”的融汇导向,构建支持全课堂、覆盖全学段、师生全参与的育人格局,形成“线上—线下”一体、“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同向发展的育人闭环。

  这一平台闭环的构建,使学生能够在“红色”文化引领下塑造正确价值认知,在“蓝色”资源浸润下增强行业自信,在“绿色”实践中感悟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的深刻内涵。通过系列平台群,长安大学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了学科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路径,更为教育体系创新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长安大学还构建了以育人需求为导向、师生融合的主客体联动闭环。围绕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优秀校友打造协同育人“大师资”。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长效互动、交流切磋的“跨专业练兵”活动;选聘优秀校友进入“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百位校友回家讲课”“现代化的开路先锋”“长大地质人的强国梦”等系列“校友讲思政”活动;以“共学”为主线,构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课”、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优秀校友与学生“共享经验”的师生“导学共同体”,通过师生融合实现“专业自信—行业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育人效果。

  长安大学在“大思政课”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毕业生在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行业就业率达70%,其中扎根西部艰苦地区的占55.46%;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基地3个、陕西省“大思政课”试点示范项目4个、国家级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进程,长安大学将继续强化思政引领力,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深入挖掘和传播行业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业认同与责任担当,不断增强学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强化思政引领力,以“大思政课”赋能交通人才培养、助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长安大学一直在路上。
扫一扫 下载《中国交通报手机数字报》客户端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