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诗芹 梁芋轩

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成为城市“会客厅” 本报通讯员 何英满 摄
日前,湖南省2024年50条幸福河湖名单出炉。从2018年开始,湖南省河长办、湖南省水利厅连续开展幸福(美丽)河湖创建,绘就一幅幸福河湖新图景。从“面子”走向“里子”,从“景观”走向“生活”,湖南河湖治理的迭代升级,折射的是治水理念的深刻变革,体现的是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
幸福河湖的“幸福”从何而来?其答案正蕴藏在湖南生动的河湖治理实践中。
幸福,源于制度的创新突破
河湖治理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湖南积极构建完善河湖长制体系,由省委书记、省长“双挂帅”担任总河长,示范带动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治水格局,让湖南的河湖治理从“九龙治水”走向“合力兴水”,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湖南以10道总河长令为抓手,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系统治理,打出“治乱、治病、治根”的组合拳,解决一大批河湖顽疾。
“治乱”——雷霆出击,针对河道采砂、非法矮围、黑臭水体等乱象,开展专项整治,迅速遏制破坏生态的突出问题。
“治病”——精准施治,严格排查入河排污口,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水协同治理,切断污染源头。
“治根”——长效巩固,将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出台《湖南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巩固河湖治理成果。
此外,“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的司法协作机制,为生态保护筑牢法治防线;“一河一策”“一湖一档”的精准治理模式,实现因河施策、科学治理。2024年,湖南14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第一,浏阳河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和美丽河湖双优秀案例,全省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污水处理厂进水BOD(生化需氧量)浓度实现双提升。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制度力量转化为生态效益的生动印证。
幸福,见于生态的持续改善
河湖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湖南以河湖长制为统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协同改善。
洞庭湖畔,曾经被养殖网箱分割的湖面重现“气蒸云梦泽”的壮阔;湘江之滨,告别重金属污染的江水重现“漫江碧透”的清澈——这是“破”与“立”的辩证法。
益阳大通湖“退养还湖”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这是“水”与“产”的融合术。
长沙圭塘河、常德穿紫河综合治理后,从“龙须沟”变身“生态画廊”,成为城市“会客厅”——这是“治”与“兴”的共赢局。
湖南探索的“河湖﹢”模式,打破了就水治水的局限,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让河湖的“颜值”持续转化为惠民的“产值”,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幸福,成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浏阳河畔,居民重获亲水之乐;湘江流域,滨水经济激活城市活力……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就藏在这一泓碧水之中。
湖南在推进幸福河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制度创新、社会动员、利益共享,构建起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市场助力的多元共治格局,让河湖治理从“政府工程”转变为“全民事业”。创新“官方河长﹢民间河长”模式,全省6万多名“民间河长”“河小青”志愿者活跃在护水一线,民间护水力量蓬勃生长,群众从治水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共建共享,让河湖保护升华为社会共识。如今,越来越多的湖南人自发加入护水行动,节水、爱水、护水成为新风尚。
幸福,融于文化的传承发展
岳阳楼畔的洞庭湖,承载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永州潇水河畔,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依然清冽;凤凰古城沱江两岸,吊脚楼倒映水中,诉说着千年风华。
在幸福河湖建设中,湖南注重挖掘水文化内涵,通过水系串联、景观呈现,洞庭湖的湖湘文化、潇水的诗词文化、沱江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南水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与生态的融合,让幸福河湖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韵。
放眼今日湖南,一万余条(段)幸福河湖串珠成链。这份幸福答卷告诉我们:河湖治理的更高阶段,是以水为纽带统筹生态、经济、文化、民生,实现“水活、业兴、民富、城美”的良性循环。
面向未来,湖南正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推动河湖治理从“美丽颜值”向“幸福价值”深化,力争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