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思颖
推开大连海事大学智能船岸基数智运控中心的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船舶远程驾控台,还有数十块巨幅显示屏组成的“数据幕墙”,闪烁的“新红专”轮图标正沿着航线实时移动,船舶的吃水深度、机舱温度,甚至螺旋桨转速都以动态曲线波动。手指轻点屏幕,“新红专”轮的数字孪生模型瞬间“剖开”,露出内部管线与设备的精细结构——这不是虚幻的电影场景,而是大连海事大学智能船岸基数智运控中心的日常。
“您看,刚才‘新红专’轮的起航全程都在这个岸基远程驾控台完成。”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动态仿真和控制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大连海大智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勇指向眼前泛着金属光泽的远程操控台。左侧屏幕上,虚拟船艏正拨开浪花,右侧仪表盘显示主机转速已从100转平稳提升至350转,中央大屏则以0.1秒的刷新频率推送着艏艉吃水差变化。
“我们的系统正同步呈现‘新红专’轮的每一个状态变化。”尹勇指向一块特写屏幕介绍。画面中,船舶数字孪生系统正根据实时回传的风速、浪高等数据自动调整航向。在数字孪生系统旁边矗立的大屏幕是航路优化系统。随着起始港和目的港的输入,系统瞬间生成优化的航线方案,所有转向点的数据信息将实时传送给“新红专”轮。
“传统配载就像老中医开方,全靠船长、大副几十年的经验。但如今,集装箱船动辄装载2万多箱货物,靠人工配载难免会有疏忽,从而引发危险。”尹勇指着屏幕上的三维船舶模型说,“现在我们让算法成了‘配载专家’,这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也是为生命筑牢防火墙。”据了解,目前,大连海事大学的船舶智能配载系统已经应用于500多艘商船,岸基预配中心的船舶智能配载系统软件也已在大型远洋公司落地应用。
“很多人以为智能配载只是算货物怎么摆,其实它也是无人船与自动化码头的‘连接器’。”尹勇望向实验室外的海港,“长远来看,我们的目标是让岸基船舶智能配载系统成为智能航运业态构建的‘标准配置’——想象一下,船舶靠泊、装货、离港全流程无人化,而这一切的起点,可能就是通过打破信息壁垒,将智能配载的结果发给船方和港方。”
岸基信息支持与智能决策系统、岸基船舶数字孪生系统、岸基船队可视化监管中心、岸基船队预配中心、船队数智化远程运控平台……大连海事大学智能船岸基数智运控中心正在用代码重写航海规则。当被问及技术突破的核心,尹勇笑道:“航海需要经验,但也需要让经验变成算法、变成能促进智能航运发展的智能产品——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